- 軟式生活|電子報
- Posts
- 📉 曾經的半導體巨人Intel,如今深陷泥沼?
📉 曾經的半導體巨人Intel,如今深陷泥沼?
繼續閱讀:1分鐘商學院 — 無限賽局
This Week’s Menu 🗒️
NEWS 🗞️|曾經的半導體巨人Intel,如今深陷泥沼?
BOOK 📕|1分鐘商學院 — 無限賽局
TOOL 🔧|一款實用的遠距工作神器 — DeskIn
SKILL ✨|不要怕,最差就這樣了
INTERIOR 🪑|由外到內,為空間進行整形手術
News 🗞️
![](https://media.beehiiv.com/cdn-cgi/image/fit=scale-down,format=auto,onerror=redirect,quality=80/uploads/asset/file/1191f5d5-ebcc-4d2e-b1c1-308066a3d39b/%E6%88%AA%E5%9C%96_2024-08-11_%E4%B8%8B%E5%8D%888.28.41.png?t=1723379346)
Source:NurPhoto / Contributor / Getty Images
本週新聞
Intel 如今的困境,其背後原因錯綜複雜。根據最新財報顯示,Intel 不僅營收表現不佳,還宣布大規模裁員和停止派發股利,導致股價大幅下跌,投資者信心受挫。
Intel 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多年前,首當其衝的是製程技術的落後,10奈米製程的長期延遲不僅使 Intel 在市場競爭中失去優勢,還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。原本計劃於2016年投產的10奈米製程,直到2020年才真正大規模應用於市場,這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業無疑是一場災難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Intel 對台積電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,從 Meteor Lake 到未來的 Lunar Lake 和 Arrow Lake 系列處理器,Intel 越來越多地將關鍵零組件的生產外包給台積電。這與 Intel 宣稱要重新奪回製程領先地位的承諾形成鮮明對比。
在產品競爭力方面,Intel 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。AMD 在 CPU 市場的強勢表現,加上 ARM 架構處理器在 PC 市場的潛在威脅,都讓 Intel 倍感壓力。而在新興的 GPU 市場,Intel 的 Arc 顯示卡系列至今仍難以與 NVIDIA 和 AMD 抗衡。
公司內部的人事變動也值得關注。近年來,多位關鍵技術人才離職,包括 AI 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和負責晶片研發設計的明星架構師,無疑對英特爾的技術發展造成了影響。
從管理層面來看,2005 年 Paul Otellini 接任執行長後,公司逐漸從工程導向轉向銷售導向,這種轉變可能是問題的根源之一。雖然現任 CEO Pat Gelsinger 試圖扭轉局面,但成效仍有待觀察。
未來 PC 市場可能逐漸被 ARM 架構侵蝕,AI 時代對 GPU 的需求激增也對 Intel 形成壓力。儘管英特爾仍擁有雄厚資源,但要在短期內扭轉頹勢並非易事。接下來,我們將持續關注 Intel 的市場策略調整和表現,看這家曾經的半導體巨頭能否重振旗鼓、再創輝煌。
INSIGHT
我認為 Intel 近年來的困境源於多方面因素的疊加。
首先,製程技術的停滯不前是最大的致命傷,10 奈米製程發展不起來,先不講龍頭台積電,連三星都遙遙領先。其次, Intel 對台積電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,你號稱要奪回龍頭寶座,然後一直依賴第一名,很像是那種班上吊車尾同學整天說:「我只是沒有認真,我認真起來連自己都怕!」。
在產品方面,ARM 架構就是趨勢,你看看 APPLE M系列晶片出來以後,直接把 PC 按在地上摩擦。就算是 GPU 市場好了,NVIDIA 跟鬼一樣,你看看人家股票飛多高就知道,AMD 也是踩著你的屍體前進,現在做得也挺不錯的。
從管理層面來看,2005 年後「銷售導向」取代「技術導向」的領導風格,這種轉變使得公司過於注重短期業績,而忽視了長期技術創新,讀過商學院的應該也很清楚,技術發展曲線來看,前緣科技不可能只是漸進式創新,必須要有個部門專門從事最新黑科技突破式創新,就算自己做不來,Intel 這樣的大公司也可以藉由投資收購來獲取新技術,但我不知道是他們過去 20 年都投資失敗還是怎樣?怎麼會這麼慘⋯⋯
Intel 仍算是有資源的,短期內即便不可能扭轉局勢,但至少要把目光放遠,你今天在 AI 上比不過人家,可以試著往更前緣的科技投資,也不見得需要投資太多,但至少要做,伊隆馬那幾個鬼之黑科技試試看吧!
Book 📕
翻轉思維框架,突破勝負盲點,贏得你想要的未來
「無限賽局,不講輸贏,只有領先與落後,存活與淘汰。」
運動比賽要求勝,因為那是有限賽局,但市場是無限賽局。真正長青的企業不會把目標放在求勝,而是讓自己能一直留在場上。這跟我上次在《基業長青》那本書提到的一樣,高瞻遠矚的企業追求的從來不是擊敗對方,他們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理念,目標就是賭上公司的命運去爭取巔峰之位。
「終極目標不再是打敗別人,而是如何不斷讓自己更好。」
我們在看市場動態經常是以一個總體經濟的角度,去檢視經濟週期對個體公司的影響,若從個體經濟角度來看,我們是猜測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會做什麼決策,可能是他先做決策,你再做決策,這也是策略的一種,舉例來說,後賈伯斯時代的蘋果,若要開發新的功能,可能就是讓安卓手機先測試,我的護城河是品牌、設計、市占率,那麼我身為後進者就只要做一件簡單的事即可,複製並改良。
然而,在賽局理論裡,你也有可能要先發制人,畢竟,科技成長曲線是先抖後緩,若不是在一個已經趨緩的市場(如智慧型手機市場),那就必須要短期衝刺。
我認為這本書重點在於,突破成敗框架,堅持理念,做到最好,延續成功。
1分鐘商學院:1分鐘帶你讀完商學經典名著,省時省力,讓我們持續成長學習。
TOOL 🔧
![](https://media.beehiiv.com/cdn-cgi/image/fit=scale-down,format=auto,onerror=redirect,quality=80/uploads/asset/file/63f98511-96f4-44b0-9d92-0b8aab5eabda/%E6%88%AA%E5%9C%96_2024-08-11_%E4%B8%8B%E5%8D%888.22.17.png?t=1723378964)
Source:DeskIn
隨 Covid-19 疫情之後,很多公司都採彈性上班制度,不少軟體公司甚至可以讓員工每天都待在家裡上班,畢竟,非必要好像真的不需要進到公司,任務分配透過 Trello 或 Asana 等專案管理工具即可,要開會就是用 Google Meet 或 Microsoft Teams 等線上會議軟體就好,少掉通勤時間,員工可以睡飽,更有工作效率(?)。
今天來介紹一款也是遠端工作的實用協作工具 — DeskIn。
它可以直接操控遠端的設備,無論使用手機、平板、電腦都行,即使出門在外,公司臨時要你處理某個問題,你可以直接打開 DeskIn APP,輸入密碼立刻連上設備,小螢幕就可以做到電腦端複雜的操控,而且延遲極低,不會有那種 lag 到爆的問題。
這款軟體支援 macOS、Windows、iOS、Android 等系統,而且是可以跨系統操作的,舉例來說,公司配給的電腦是 Windows 系統,但你手上拿著 iPhone,依然可以順暢運作,我覺得這是 DeskIn 最有幫助之處,畢竟,我自己也是蘋果全家桶,因為有購買 iCloud,用手機或平板操作 MacBook 上面的文件不是什麼大問題,除非是要開 macOS 電腦版專用的軟體,這時候,DeskIn 就可以派上用場了,立刻幫我把問題解決。
還有一個場景是我覺得超有幫助,不同住的長輩如果要我去幫他處理一些簡單的操作問題,因為怎麼講、怎麼教都不會,非得跑一趟去幫忙解決,像是不小心刪掉 APP、不會加 LINE 好友等問題,這時候就可以用遠端控制他們的設備解決,對於支援長輩操作 3C 設備是超好用的功能。
DeskIn 也可以做到螢幕延伸、遠距檔案傳輸等功能,即便是在完全不同的系統也沒問題,重點是所有傳輸的資訊到遠端裝置都是有經過加密的,不怕資訊外洩等資安疑慮。這款軟體甚至支援控制 100 個裝置,假設 IT 人員要幫公司同事處理資訊問題,可以直接連接到他們的裝置設備,不必透過文字或電話反反覆覆教學、浪費太多時間。
有一個蠻有趣的功能,就是打電動也可以透過它,舉例來說,我拿我的 iPad 配合遊戲手把,可以遠端連到我的 Windows 桌機,藉由高效能(4K60FPS)、低延遲(40ms以下)特性,遊玩 3A 大作 PC 遊戲也不是問題,你能想像嗎?用 iPad 玩 3A 大作耶!
好了,如果你想要體驗看看這款 APP,直接到官網下載吧!
Skill ✨
有時候不得不服吸引力法則,當你覺得有夠衰的時候,如果你一直悲觀地面對接下來的每個日子,那就會一直衰下去;相反的,很坦然面對不幸的事,告訴自己「不就這樣子嗎?」,運勢反而觸底反彈,接下來一路都過得挺不錯的。
碩士生涯中,有一位我最喜歡的老師,雖然常常看她一副厭世樣,黑眼圈超重,但跟學生很親近,是我見過最 Real 的老師,率真的個性超級有魅力,在她身邊總是滿滿的安全感。
前陣子剛好研究所 30 週年慶,各路學長姐回歸母校齊聚一堂,有很多人都在人生中掙扎著,覺得日子過得好苦,已經快要熬不下去了。
老師一句話:「不要怕,最差就這樣了,勇敢繼續下去,我都在,委屈時候找我聊聊吧!」
她不是我的指導教授,但從她身上學到好多面對人生的正向態度。
記得碩二時候,因緣際會擔任她大學部通識課的助教,那一整個學期都很快樂,讓我們自由發揮去帶學生、教學生,整整 2 小時的正課 +1 小時的助教課,學生都是無比認真,真的很難想像這些死大學生居然會這麼認真上一堂很抽象的通識課,老師嚴格,但學生無比尊敬她。
老師最大的特點是,她永遠很認真地聽學生想法,並給予比學生發言還多的回饋,而且記得住每一位學生的名字、系級,你會感覺到,哇!我連同組同學名字都記不起來了,老師居然可以記住全班 150 位學生的名字?
期末最後一堂,老師送給同學們三個祝福:
勇敢去接受沒有嘗試過的事情,人生會很不一樣。
工作之餘,利用空閒時間去好好過生活。
堅信自己的價值觀,不要輕易被這個社會改變了,不要成為你現在討厭的大人的模樣,記得每一位幫助過你的人,如果有能力的話,盡量去多多幫助人。
學生們聽完直接泛淚,我也泛淚了,研究所還是有很多很好的教授,真心覺得能認識這位老師是這輩子的榮幸,愛死了。我覺得老師分享的三個祝福適用於所有人,也分享給正在迷茫的讀者們,也許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,你討厭它、討厭身邊的人、討厭自己,但你必須知道:「最差就這樣了,不要怕。」
Interior 🪑
![](https://media.beehiiv.com/cdn-cgi/image/fit=scale-down,format=auto,onerror=redirect,quality=80/uploads/asset/file/9469bf76-169d-4765-ba5e-75bfa9246f7a/%E6%B0%B8%E5%B1%B1%E8%A8%AD%E8%A8%88_%E5%9C%962.jpg?t=1723378741)
圖源:永山設計
*本文由永山設計與軟式生活合作共同撰寫
近年房價攀升,在有限的預算下買到的房子往往無法完全符合心目中的理想。此時「室內設計師」的角色便顯得格外重要,就像是為一個空間進行整形手術,在既有的房屋結構上精心雕塑每一個細節,提升空間的外觀和功能,打造出接近我們理想中的空間效果。
永山設計成立於2021年,設計師擁有十年經驗,服務涵蓋老屋改造、新成屋及客變規劃,擅長日系、現代、北歐風,即便風格大不同,相同的是透過「隱惡揚善」的心法剖析業主生活習慣與型態作為設計靈感來源;注重每個案場的自然條件,例如採光,將其延伸發揮最大效益。更注意案場的不足之處,例如動線,利用設計工法彌補改善。
本案是長輩留下來的40年老屋,屋主期待能改造成符合兩人生活的新婚住所,但需要保留老家的味道。因此本次改造以質紋理質樸的「樺木」作為延伸,以長輩留下的收藏品客製櫃體,並在空白牆面讓屋主能自由的留下生活印記。在動線上也根據屋主兩人的實際使用需求重新規劃,保留了這間老屋的精神,同時重新建構骨架,為它延續且創造了不同的生命。
看更多永山設計的作品:
🎊 推薦獎勵計劃 🎊
如果您願意的話,請分享給您的好友們,讓大家一起免費獲得實用資訊!
推薦2位好友,並完成訂閱者,
將贈送您價值NT$990的「軟式生活|實用筆記大全」。
謝謝您的耐心閱讀,我們下週再見!
訂閱「軟式生活|電子報」,用聽得懂的話,講難懂的知識,並實作給你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