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軟式生活|電子報
- Posts
- 🎄 Monica 推出超殺聖誕優惠促銷,立刻來看看多划算!
🎄 Monica 推出超殺聖誕優惠促銷,立刻來看看多划算!
繼續閱讀:Google 推出 Veo 2 及 Whisk,挑戰 OpenAI Sora
This Week’s Menu 🗒️
NEWS 🗞️|Google推出Veo 2及Whisk,挑戰OpenAI Sora
TOOL 🔧|Monica 推出超殺聖誕優惠促銷,立刻來看看多划算!
SKILL ✨|Threads 經營的殘酷真相
Note 📝
抱歉各位,這禮拜實在太忙,電子報內容會比較少,敬請見諒QQ
這週去參加 Taiwan Builder House (TBH) 2024,主題聚焦在 AI 和 Web3,算是兩個我都稍有接觸的領域,也認識了非常多在該領域深耕的好夥伴,未來我們可能也會一起合作,推出適合大家的課程或乾貨資訊。
同時,這週在我們「軟式生活 AI 工具交流群」討論蠻熱絡的,大家已經逐漸學會使用各種 AI 工具,但還是有點偏向零散,要把這些工具整合進工作流,可能需要比較系統性的規劃,因此,我之後也會持續聆聽大家的需求,創作出一些以「AI + Workflow」為主的內容,大家就持續 follow 我囉!也希望大家可以邀請有興趣的朋友追蹤我,讓我們一起成長吧!
Written by Steven Tseng
Partnership 👥
![](https://media.beehiiv.com/cdn-cgi/image/fit=scale-down,format=auto,onerror=redirect,quality=80/uploads/asset/file/56cf91a9-20c8-44df-84bb-a0c212d57092/%E4%B8%BB%E8%A6%96%E8%A6%BA_1920x1080.jpg?t=1733920010)
Source:生鮮時書
📱 軟編我經營 IG 帳號也 9 個月了,這段經歷告訴我一件事,想要流量、想要增粉,IG Reels 是目前演算法的「唯一解」,只有拍攝創作短影音才有流量,不要浪費時間去做圖文啦!流量曝光差距真的非常大。
📈 我差不多半年前就全力主攻短影音,流量從原本只有不及 1,000,到拍攝後單則接近 50 萬觸及量。可以說現在就是短影音當道的時代,至於要如何打造出令人驚豔的內容?如何用一支手機去完成特效剪輯?
🔥 手機特效剪輯教練 Andy鄭騰紘 即將開設「一手特效全掌握」線上課程,要帶領學員從基礎到進階,掌握手機特效剪輯的關鍵技巧。
🧑💻 身為一位每週能產出 15 - 20 支影片的創作者,Andy 不只是單純教學剪輯技巧,更擅長將商業元素自然融入短影音之中。他的作品數次創下破百萬觀看的亮眼成績,展現出紮實的實戰經驗與專業實力。
透過這門課程,學員將能夠學習到:
💡 多元且實用的特效技法
文字特效:動態文字、背後浮現、透明化等類型
進階技巧:摳圖與綠幕應用、去背與特效銜接
創意玩法:變裝特效、時空穿梭、動態震撼特效等
🎯 完整的創作流程指導
靈感發想與素材蒐集技巧
音樂應用與節奏掌握
一鍵完成配音與字幕製作
✂️ 本課程採用易上手的 CAPCUT 剪輯軟體(剪映國際版)進行教學,讓學員能夠快速上手。無論你是經營個人品牌的創業家、想擴展社群影響力的職場工作者,還是對影音創作充滿熱情的素人,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的學習資源。
🎓 課程更貼心地在每個章節安排實戰演練,確保學員不只是「看會」,更要實際「學會」。透過循序漸進的學習,讓你能夠輕鬆駕馭各種特效技巧,打造出媲美專業團隊等級的短影音作品。
🚀 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能夠提升影音創作力的實用課程,這個由實戰經驗豐富的講師親自帶領的特效剪輯課程,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選擇。
👉 現在就立刻前往課程介紹連結,並輸入軟式生活專屬折扣碼「SOFILIFE250」,為你打造百萬觸及的自媒體新事業。
⚠️ 折扣碼金額為$250元 ,募資期間皆可使用,不適用於團購方案呦~
News 🗞️
![](https://media.beehiiv.com/cdn-cgi/image/fit=scale-down,format=auto,onerror=redirect,quality=80/uploads/asset/file/d9d70559-2699-4cfc-bc7e-da53e722a176/Google_Veo_2_AI_Video_Generation.jpg?t=1734522796)
Source:Geeky Gadgets
本週新聞
Google 於 12 月 17 日宣布推出新一代影片生成工具 Veo 2,並發布創意工具 Whisk,顯現在 Gen-AI 領域的最新突破,將挑戰 OpenAI 在 AI 影像生成的主導地位。
新推出的 Veo 2 具備優異的影片生成能力,不僅可產生 4K 高解析度影片,更能精確捕捉人物表情及電影效果。Veo 2 的解析度是 OpenAI Sora 模型的 4 倍,影片長度更達到 6 倍以上,同時內建 SynthID 水印技術,可標識AI生成內容。
另一項重要發布是創意工具 Whisk,該工具結合了升級版 Imagen 3 圖像模型和 Gemini 的視覺分析能力,使用者可透過 Whisk 上傳圖片,獲得自動生成的詳細描述,並能進一步創作個人化作品,包括數碼玩偶和搪瓷徽章等。
目前,Google 已透過 Vertex AI 開發者平台,優先向特定用戶開放 Veo 2 的使用權限。
INSIGHT
最近 OpenAI 的更新 Sora 和 Meta 推出的 Movie Gen,後續 Google 又推出 Veo 2,將迎來 Gen-AI 在生成影片的大競爭時代,過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,但近期開放給大眾使用以後,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這條賽道。
以前,大家在討論的不外乎是生成影像的品質,包括之前 Luma 推出的 Dream Machine、Runway 推出的 Gen-3、可靈 AI、海螺 AI,以及 Stable Video Diffusion(SVD)等,每間廠商所擅長的領域稍有不同,但不變的是,各產品迭代的速度飛快,而且影片真的越來越高清、高幀、高速生成。
我們還是要考慮一點,就是生成這些影片所需的算力是生成文字與圖片的好幾倍,也就是說,未來若將這些工具納入設計工作之中,可能要價不斐,讓我們持續關注。
TOOL 🔧
![](https://media.beehiiv.com/cdn-cgi/image/fit=scale-down,format=auto,onerror=redirect,quality=80/uploads/asset/file/04df005f-c421-4a1e-bfee-1fc6dd8172f5/%E6%88%AA%E5%9C%96_2024-12-18_%E4%B8%8B%E5%8D%887.54.38.png?t=1734522895)
Source : Monica
很多粉絲問我,他們大多只使用過 ChatGPT,也稍微熟悉使用了,但一個月要繳 600 元訂閱費,想知道有沒有更划算的工具。
我一律回答 Monica AI,為什麼?
就真的超便宜啊!平均月費只有 ChatGPT 的一半,而且同時可以使用 ChatGPT、Claude、Gemini 等各大 AI 模型,包括 OpenAI o1、GPT-4o、Claude 3.5 Sonnet V2、Gemini 1.5 Pro 這些目前市面上最強大的 AI 模型;除此之外,也能使用 DALLE 3、Stable Diffusion 3.5、Flux Pro、Ideogram V2、Recraft V3 等超強大圖像生成模型;就連影片生成模型 SVD、Runway Gen-3 都能使用,超級值得訂閱。
我蠻建議訂閱的,因為現在聖誕節優惠年訂閱打 4 折,大約每個月 300 元左右,重點是什麼你知道嗎?它目前沒有 token 限制,這個超級重要,你就是用爽爽、吃到飽的意思,不像 ChatGPT Plus 又貴又有 token 限制,你還要想盡各種方法去省 token,除非你願意付一個月 NT$6000 去買 Pro 會員,大課長請忽略我吧!
我最近在玩的都是 Monica 的機器人(智能體),跟 ChatGPT 中的 GPTs 類似,你除了為機器人撰寫描述之外,它有提供一些已經串好的 API 文件,例如 Google Search、Google Books、新聞搜尋、論文搜尋、圖片搜尋、IP 偵測、日期時間偵測、貨幣匯率、圖表生成等技能,也就是說,你的機器人在執行你的 Prompts 同時,它可以額外使用這些技能,並且可以支援 GPT-4o 和 Claude 3.5 Sonnet(我很推薦)來執行 AI 生成。
此外,它還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庫,讓每一個機器人都可以讀你給它的資料(PDF、圖片、Excel等),直接植入記憶給它,要它模仿你的文筆也沒問題。
還有更好玩的是,你可以讓多個機器人彼此互動,建立你的 AI 團隊,由其中一隻擔任 PM,你只要指派任務給它,它就會呼叫其他功能性機器人一起協作,完成複查的任務,真的很厲害。
我自己是寫了幾個機器人,有做成一支影片,大家可以參考參考。
要有優惠訂閱的話,記得先註冊登入,才會看到 60% Off 的優惠唷!
Skill ✨
Source:Threads
說真的,在 Threads 上經營內容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,我從今年三、四月開始玩到現在,看著演算法一直在變,有時候真的覺得很心累,這段時間下來,我發現一個超現實的狀況:那些隨手寫的文章,反而比認真寫的更容易爆紅。
你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 Threads 的生態系就像個不停轉動的輪盤,不停地在改變,今天 Adam Mosseri 說要增加陌生觸及,明天就改成只給粉絲看,搞得大家都很焦慮,但其實這才是社群平台的常態,別太認真,認真就輸了。
最扯的是,很多人整天在那邊嘴說什麼策略很有用,但實際數據告訴我們的故事完全不同,我觀察到一個現象,那些真的在平台上長期經營的人,都懂得用最低成本創造最大價值,就是用文字為主、圖片輔助,簡單但吸引人。
現在平台還在發展期,如果你想要真的在 Threads 上站穩腳步,我建議你,每天不停發文,多嘗試不同內容,重點是,別在意觸及數,要專注在能轉化成追蹤的內容上。記住,能引發討論的內容才是王道,但建議別在回文裡面跟人家槓上(除非你是像H大那樣很Real的活網仔),因為粉絲看得到,你的人品好,粉絲黏著度才會高。
Threads上有很多頂尖的知識分享者,所以別把這個平台想得太膚淺,找到你的主題定位,趁現在還有一丁點流量紅利,趕快建立自己的風格,最重要的是,別把自己搞得太累,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才是經營社群的關鍵。
謝謝您的耐心閱讀,我們下週再見!
訂閱「軟式生活|電子報」,用聽得懂的話,講難懂的知識,並實作給你看。